转:夺回失去的一个月!广东浙江又现神操作,一堆城市懵了
这一个月,中国分为两个部分:湖北,和湖北之外。
这两天,中国又分为两个区域:防人的,和抢人的。
一些地方在严防死守,非业主莫入,冲家里砸麻将桌。另一些地方展开抢人大战,专车专列专机拉人回来复工。
下面这个视频,就是昨天晚上,浙江东阳15辆复工大巴星夜兼程,从贵州运送人员回浙复工,全程警车护送。
还有包专列。义乌喊出“你来上班我来买单 义乌复工直通车来了”。
义乌招人复工这次颇为硬核。据新京报报道,义乌市委书记下达死命令:24小时在线接收企业复工申请,就是半夜12点的申请也要办好。
企业招到新员工?每人补贴1000元。
还有包专机。2月16日17点左右,长龙航空GJ8025航班载着154名嘉善县企业的返岗员工,从四川广元机场抵达杭州萧山机场。
图片来源:嘉兴日报
包机费用,员工不用付,嘉善县政府承担三分之二,企业承担三分之一。
比浙江更低调但更硬核的是广东。
据百度迁徙地图,从2月中旬开始,广东一直居人口回流省份之首。
佛山市长也公开承诺:
绝不允许出现一家企业因为没有口罩不能复工复产的事。只要企业缺乏防控物资,提前三天向属地政府报告,我们政府就要帮你解决。
这些地方的抢人做法,让很多城市看呆了。大多数地方还处于封、堵状态。前几天流传一张复工申请表,层层审批,要盖8个章,企业复工不易。
新华每日电讯报道称,企业想复工,需要填15个表格、2份承诺书,制定1个应急预案、1个复工方案、1套食堂防护措施和1套宿舍防护措施,共计21份材料,有些材料还需要去街道盖章。
这就是中国迥然不同的两个区域,一些在防人,一些在抢人。
复工迅速的地方,也是对疫情响应最快的地方。浙江和广东都是率先升级一级响应的省份。
有人说,这体现了治理能力的差异。简单粗暴的防控,简单粗暴的冻结一切停摆一切,其实最偷懒的。能根据情况兼顾疫情防控、正常运转、社会发展,才是精细化管理。2月17日,浙江宣布,疫情防控已由“封闭式管控”向“精密型智控”转变。
但除了能力差异,防人和抢人区域还有一个巨大的不同:进取心。防人的,主要想着不出事;抢人的,想着下一步发展,想着怎么抓机会得资源。
说实话,前几天作出抢人决定,是要冒一定风险的:
成百上千的运人过来,如果带来新增病例,疫情扩大,是要担问责乃至下课风险的。
但在疫情可控下,抢到了资源,比别人早跑一步,经济早复苏,无疑有超额收益。
而防人的地方,只要疫情不出问题,即使经济停滞也怪不到自己头上。但他自然也不会脱颖而出,不会有超额收益。
选哪种策略,这相当于在十字路口做一个选择,需要魄力与担当。
1970年代末,别的省份还在延续左的思路,安徽、四川冒着政治风险搞农村改革;1991-1992年,很多地方还在讨论姓社姓资,上海勇敢发出了“皇甫平”改革强音,深圳独自公开了“东方风来满眼春”南巡篇章……这都是在十字路口所做的历史选择。
目力所及,这次最早作出防控策略调整的是江西,2月15日宣布:全面取消国道、省道、高速公路出入口的疫情检测点,减少疫情防控对企业复工复产和群众生活的影响。
这种进取心更多体现在企业。
富士康郑州工厂推出“防疫返岗激励奖”,返岗返工的员工,符合条件每人可以获得3000元。
2月17日,万科物业升级“长江行动”,宣布提前启动20000人的招聘计划。
这种进取心是推动中国这么多年进步的重要力量。
愿意承担责任和风险,愿意打拼,不怕失败,给点阳光就灿烂,我们称之为企业家精神。
我们看到一种景象,危机过后,优秀的企业和先进的地区更有紧迫感,更想夺回疫情损失。同时,他们更愿意从未来着眼,抓住一切机会去获取资源。
这次疫情,抢人的地方对新员工尤为看重。比如义乌,新员工来,提供三天免费食宿;企业招新员工,每人奖励1000元。
这背后的含义是,要把往年在其他地方打工的人,都抢过来。别人瞌睡时我们动手。这实际上是一种资源的重组。优秀者往往在危机后先知先觉,资源向优秀者聚集,会带来效率的提升。
很多人在问,疫情之后今年的经济怎么走?
最有效的参照是非典疫情。
非典疫情发生时,各项经济数据都十分难看。但疫情结束后,消费需求反弹,投资加码,出现了一波完美的V型反弹。
比如代表消费的社会零售总额的走势,非常明显的V型走势。
旅游和餐饮强势反弹,人们在疫情之中憋得太久,疫情之后爆发性消费,可以看到非典之后星级酒店和餐饮的增速不仅是反弹,还成为了这十几年中的最高点。
图片来源:巫师财经
图片来源:巫师财经
肺炎疫情能否重现非典时的深V现象,经济在疫后出现反弹?
很多论者列出了几点悲观论据。
比如现在中国服务业占比,比非典时高多了。而疫情主要影响的是服务业,比如餐饮、旅游等,所以冲击比非典大。
还如,现在中国的体量与2003年时不可同日而语,GDP是17年前的8倍多,转身更难。更重要的是,非典时中国处于经济上行阶段,增长率两位数以上,而现在是下行阶段。
这些论点有其道理,但太宏大,扣上一顶帽子,适不适合没有经过验证。
我觉得是否出现深V走势,经济能否在疫后反弹,关键看两点:
一是我们前面说的,能否实现资源的有效重组,能否激发出全社会的企业家精神。
危机就是打乱原有的结构,相当于一次资源重组。人,钱,物,可能在做新的争夺和选择,就像正在进行的抢人,更有能力更聪明的区域和企业,在获得更多优质资源,这就是资源配置效率的一种提升。
二是当下经济最大的瓶颈能否有效解决?
瓶颈是什么,是大量的钱在金融系统空转,流不到实体经济里去。
去年下半年以来,决策层为了对冲经济下行,实行了一系列的宽松政策,放水刺激。但按照往常的规律,一放水一印钞就会往楼市里流,催生泡沫。为了防止这种情况,这次就一边宽松,一边收紧楼市,建立隔离墙,想把水往实体经济里引。
但放出来的水并不买账,随后出现了一个怪现象,银行间利率与信贷利率之间形成了背离,放出来的水印出来的钞票只在金融系统空转,不往实体经济里流,形成了堰塞湖。
这就当下最大的经济瓶颈。实体经济缺乏血液注入,振兴不起来;中小企业拿不到融资,发展不起来。决策层这半年的重大决策一直围绕这个瓶颈在做文章,比如利率改革等。
造成这个问题背后的原因很多,有回报预期的因素,有所有制歧视,有银行系统的效率问题等。
此次遭遇疫情危机,实际上把中国经济逼到了险境,会不会倒逼改革,出现一些突破呢?
比如对中小企业,银行贷款存在事实上的所有制歧视,当救经济、保就业超越一切,所有制歧视是否能淡化?比如很多涉及利益集团难以推进的举措,比如国企改革,重点领域的开放等,在危机面前能获得共识获得推进?
有评论者说,中国的改革向来不是在阳光灿烂的时候进行,而是天寒地冻的时候迸发。这是有传统的,从78年改革开放到92年南巡到01年入世都是如此。
危机锻炼了我们的坚韧,也希望危机能激发出全社会的进取心与活力,革新那种不敢前行、畏畏缩缩的时代风貌。停摆的一个月,需要去夺回。
原创不易,感谢有你!